28

2021-09

外公的家风故事


人气值:308

家风是一种文化传承,是家庭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。良好的家风,往往是慈孝善邻、修身处世的精神根基。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,良好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、策鞭,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!

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是我的外公。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,但我的脑海中时常能想起他。听母亲讲起,外公在家里排行老二,外公的父亲在城里开了一个小卖部,由于家庭成分的问题,外公少年时就踏上外出求学的路,最终考上庆阳师范学校。五六十年代的中专生,可谓是十里八村为数不多的“秀才”。毕业后当了十几年的教师,由于文字功底扎实,后来被调到镇政府当秘书,最后在镇纪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休。

艰难困苦的求学之路

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外公讲他求学路上的故事,当时正处在社会主义公私合营阶段,他们举家搬迁到老家,住进大山的窑洞中,家里的资产也被村里的贫农分了,生活条件越来越差。面对村里人异样的眼光,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外公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,独自步行40里路到城里求学,冰天雪地,饿了吃点玉米面窝窝头,渴了喝点凉水,没有水的时候,有时还抓点路边的雪来解渴,天黑了时不时还有狼出没,到现在这些我们想都不敢想。外公的求学路异常艰辛,能坚持下来着实难能可贵。后来我高考失利后,也曾想过放弃,准备去打工闯世界,但是小姨的一番话惊醒了我,“再苦一年,考上大学后你的人生就会不一样了,想想你外公的求学路多艰辛,你这点挫折算什么……”在小姨的教导和外公的影响下,我顺利的完成了大学学业。其实小姨当时也是得到外公教诲,学到外公身上的直面困难不退缩的品格,最终也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。

从不求人的廉洁之风

记着母亲有一次告诉我,在她中学毕业时,正值地区卫生系统招工,全镇只有2个名额,外公的同事有意让母亲去,正好外公同事的女儿和母亲是好朋友,一起去有个照应,但是就是要外公找点关系,送点礼。外公知道消息后,很不情愿,说这是不正之风,要坚决抵制。在外人看来,当时外公在镇政府工作,稍微活动找点关系,母亲的工作就解决了,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但外公怎么都不愿意,他看来,这种想法的是要不得的,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就有第二次,干公家的事情,对自己要从严要求,管理好家人。其实外公要是随便找点关系,凭自己的能力怎么都能到县政府工作,正因为外公的廉洁之风,才能让家人作为榜样去学习。小姨目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,她历来都是秉公办案,从不吃请收礼,这也许受到了外公廉洁家风的影响。

勤俭持家的最美家风

小时候,我吃饭总是狼吞虎咽,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也从来都不捡。记得有一次,在外公家吃饭,我想着迅速吃完饭和朋友去玩,三两下吃完饭,当我放下碗的那一刻,外公的脸顿时拉了下来,大声训斥我,“把碗里的饭吃干净,否则就别想出去玩”。我当然也很不情愿的说了一句,干净了呀,不过就剩了点汤嘛,外公把他的碗给我看,干净的就跟刚洗了一样,他语重心长告诉我,“外公年轻的时候,时常没饭吃,饿的两眼发晕,都不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感觉,现在生活好了,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!”在外公的教诲之下,我明白了勤俭、不浪费粮食比任何品质都珍贵,我也答应了外公,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。直到现在,吃完饭都要检查自己的碗干不干净……

直面困难不退缩、勤俭、廉洁等诸多品格形成的家风,虽然简单,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。美好的家风陪伴我成长,让我懂得如何为人处世。如今我自己也初为人父,也要将这种良好家风传承下去,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们。

 (“清风寄家书 寻找传家宝”征文活动一等奖   沈彦龙)